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潍坊建市70周年。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宽端同志代表市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以及全面推进“四个城市”建设、着力抓好四项工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进行了安排部署。
▲制图:李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产业强市。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统筹产业发展布局,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提升优势产业、扩张新兴产业、培强潜力产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如何加快建设产业强市,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传统产业提质效 新兴产业上规模
“2018年,市经信委将根据‘四个城市’五年规划和三年计划,紧紧围绕市‘两会’、全市经济会确定的重点任务,盯住‘一个目标’,紧抓‘七大任务’,强化‘项目支撑’,为‘四个城市’建设贡献强劲的工业力量。”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马中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马中平介绍说,市经信委将充分发挥工业在“四个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总抓手,瞄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打造传统产业更优、新兴产业更大、落后低效产能逐步出清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具体工作中,马中平说,要重点抓好七大重点任务。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效。制定各产业年度推进计划,抓好龙头企业、园区建设、产业链项目的跟踪调度和协调推进。突出抓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化工产业布局。提升工业绿色化水平,确保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66%的目标任务。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推动低效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改造,持续抓好散煤清洁化治理。二是推动新兴产业提规模。大力培育电子信息1000亿级和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vr(虚拟现实)、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基地。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三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出台我市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实施意见,抓好171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培训企业首席信息主管500人以上,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定“企业上云”三年行动方案,推动6000家企业网上销售、3000家企业上云。大力推进智能改造,年内抓好1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打造2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四是建立制造业创新体系。制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促进已运营的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创新中心等十大创新中心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中德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与公共服务平台。举办第三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五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高新区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好坊子、潍城、寒亭3个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发展计划,抓好寿光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军品产值增长20%以上。六是抓好“两群”企业建设。集中培育龙头企业群和“隐形冠军”企业群,服务中小微企业1万家以上,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依托企业问题直报平台,利用“四级”会商解决机制,解决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和需求,实施精准服务。七是加大品牌推广力度。组织开展“好品山东”区域集群品牌宣传推广工作。组织企业参加第24届鲁台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省产学研展洽会等展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抓好七大重点任务的同时,我们将加快推进三类重点项目建设,为‘四个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马中平介绍说,一是抓好1000项技改项目。按照“产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基础性、智能化、数字化项目,加快推进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的转型升级。2018年,共谋划、实施制造业重点项目1010项,计划总投资6517.1亿元。二是抓好500项技术创新项目。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环节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8年,共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533项,计划总投资68.4亿元。三是落实好14项“10·30·100”项目。抓好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中国汽车船舶动力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国家产融合作试点等项目,按照既定工作计划加快推进落实。
推动重点服务业快速发展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重点服务业快突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围绕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八大重点工程’和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左右,占gdp比重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肖培灵向记者介绍道。
新型服务业提质工程。供应链物流方面,支持晟绮、泓德等17家物流企业(园区)整合市场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企业供应链改造,提升上下游供应链管理水平,构建涵盖全供应链的综合物流服务模式,力争社会物流总额增长7.5%。金融服务方面,启动新一轮金融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发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养老金融、共享金融等业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规模以上企业股份制改造,实现1家企业首发上市、150家企业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全市债券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电子商务方面,改造提升市电子商务孵化器,落地世界电子商务产业联盟秘书处、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中心、金砖国家及亚太地区电子商务培训基地等平台项目。加强本土电商企业扶持,培育新增一批省级电商服务基地、电商示范企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5%。信息消费方面,依托地理信息测绘产业园、潍坊软件园,促进地理信息服务业集聚和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推动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及应用,推进地理信息软件开发和装备制造,拓展延伸地理信息服务业产业链条,形成地理信息服务新高地。
中高端消费拓展工程。增加中高端消费供给。推进潍谷—国金综合体、中百国际广场、“香港街”等10处特色街区和特色消费聚集区建设。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和农村延伸,实现县级商业综合体、镇街特色街区全覆盖,在有条件的村建设一批高档田园综合体,培育发展体验式、定制式消费模式。健全商贸流通体系。完成中心城区64家交易市场综合治理和转型升级工作,继续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整合提升旅游资源。抓好山东海岸连绵带、文昌湖休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加快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交通出行、房屋住宿、专业技能、生活服务等领域分享经济发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健康领域,提升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家庭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两群”企业培育工程。分别组织实施百家服务业龙头企业群、百家服务业“隐形冠军”企业群“双百”企业发展计划。龙头企业方面,分行业分别选取10家左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制定梯次培育名录,逐一量身制定“一企一策”扶持政策,跟踪帮扶、滚动培育,推动服务业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隐形冠军”企业方面,全市筛选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引领作用明显的服务业企业,建立“隐形冠军”企业库,出台普惠性政策,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从企业注册、规模上档、业务开展、推广服务等方面分档奖补。
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中国食品谷、金宝半岛创新谷、新华总部基地、“双创”示范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等578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2100亿元以上。开展服务业集聚试点,研究制定示范创建办法,评选5-10个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配套奖补扶持政策和考评管理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平台经济培强工程。持续推进“一产业一平台”建设,完善提升东亚畜牧现货交易所、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服务功能。研究制定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加大对任性网、地主网、全影网、洲际硕远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扶持力度,在信息咨询、科技金融、商品交易、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专业特色平台。开展互联网“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整合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健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长效机制,争创全省服务业创新中心。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会改变产业发展格局,也是今后竞争的制高点。为取得主动,我们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以国家各部委的政策为导向,学习东营垦利项目包装方式,在这五大技术领域,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政学产研金融服”融合方式,分别谋划包装了50个项目,主要布局在龙头企业,如潍柴、歌尔、盛瑞、豪迈、潍百、亚泰等企业。一年50个项目,连续抓5年,使支撑“四新”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工作走在前头。
要素协同保障工程。研究设立新型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优质新型服务业企业项目发展;发挥政府金融担保体系作用,对轻资产性新型服务业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坚持引进培育并举,完善人力资本服务市场功能,加强新型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组织开展市内外新型服务业专业技能人才招聘活动;推进校企共建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引导市内高校开设新型服务业领域专业,满足新型服务业企业人才需求。在服务业泰山、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和省级服务业创新团队评选,竞争性产业用地指标分配等方面,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予以倾斜。关注美国减税政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市针对性应对措施。
工作机制创新工程。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放宽民营资本在医疗服务、健康养老、休闲体育、中介服务等行业准入限制,营造平等、宽松准入环境。健全完善反映新型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建立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制度,提高统计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落实支持培育服务业载体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及优惠备案,加快构建促进服务业创新突破发展的财税政策环境。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我市是农业大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放大现代农业新优势。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产业,推广新模式,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六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汉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要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我市将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激活资产资源、发挥权属效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壮大集体经济。总结推广昌乐县、诸城市、高密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做法,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全市基本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基础性工作;2019年面上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改革的村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0年,开展改革扫尾工作,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三年计划。启动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工作,完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大力发展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社,根据不同村、社区的基础条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劳动力合作社。探索完善“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联盟”等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工商资本、创新创业人才进入农业发展“新六产”项目,依靠项目带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018年,重点培育打造5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0家示范农场。
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快发展“新六产”。
王汉成介绍,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