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城市的灵魂。今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四个城市”的战略目标。其中,建设“文化城市”这一战略,是实现潍坊未来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有利于开创城市文化建设发展新局面。
为推动文化名市建设,我市确定了建设“文化名市”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举措,即全面实施“1135”战略,着力实施“五大工程”,研究制订了“十七项行动计划”。
围绕这一思路举措,我市将加快传承创新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实现新突破。
全面实施“1135”战略
我市建设“文化名市”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潍坊“文化名市”品牌为统领,以“内强文化实力,外树文化美名”为基本思路,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基本完成、五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进度和“夯实基础,形成骨干,塑造标志”的系统安排,全面实施“1135”战略,即围绕“文化名市”建设的1个总体目标,全力打造“文化善地·大成潍坊”1个城市文化主体品牌,实施基础性、产业性、标志性3大系统工程,突出品牌塑造、系统工程、战略传播、机制创新、标准建设5个着力点。到2021年,全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全省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实施“五大工程”
建设“文化名市”,我市的主要发展战略是实施五大工程。
实施文明提升工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已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廉政勤政教育阵地,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培育新时期潍坊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用好新媒体,拓展主流舆论传播空间。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诚信潍坊”建设。选树潍坊好人、道德模范、各类典型,大力弘扬先模精神,聚积向上向善力量,持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改造提升市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强镇村特别是落后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企业、校园、社区文化,弘扬创新、开放、孝德、包容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潍坊”。
实施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大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招商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争创国家文化金融合作发展试验区。
实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度挖掘、广泛传播潍坊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保护好革命文化纪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在宽视野中定位把握潍坊文化,深度挖掘潍坊文化历史价值,编好讲好潍坊故事,传播好潍坊声音。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推动潍坊文化走出国门。
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打造潍坊地域文化品牌和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品、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遗存等系列特色品牌。将文化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挖掘提升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等品牌价值。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研究制定了“十七项行动计划”
在建设“文化名市”的任务举措上,我市研究制定了“十七项行动计划”,重点筹划了一批大园区、大平台、大项目,确保每项工程既有工作目标,又有具体项目支撑,做到实施一批工程,形成一批文化基地,打造一批文化品牌。
世界风筝都品牌提升行动计划。我市将持续打造“世界风筝都”品牌,办好每年一届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不断提升风筝会办会水平;持续打造品牌风筝企业,推动风筝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国画都品牌打造行动计划。围绕进一步提升“中国画都”品牌的目标任务,组织开展“潍坊书画名家系列研究工程”,建设好中国画都艺术品交易平台;以“风雅画都”为主题,组织举办一系列大型高水平、高层次的书画展览活动;持续办好“中国画节”、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等活动。举办好每两年一届的陈介祺艺术节,扩大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石文化交流,着力打造金石之都文化品牌。
文化馆群建设行动计划。经过多方论证,我市决定利用财政投资,建设公益性的综合类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以及莫言文学馆。我市规划在潍坊火车站站南广场片区、白浪绿洲湿地公园西侧,建设美术馆小镇;规划在潍坊高铁北站新片区,建设博物馆小镇,同时建设名人馆小镇和莫言文学馆。两个小镇建成后,将成为潍坊新的文化旅游区,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型文化场馆聚集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端平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行动计划。我市在今年将正式启动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出包含文化设施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和分级配置标准。
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凸显潍水文化特色的重点保护片区,形成历史与现代相统一、自然和人文相和谐的文化生态廊带。实施“潍水记忆”工程和潍水文化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潍水文化品牌。实施“乡村记忆·潍坊农耕文化”建设工程,深入挖掘全市农耕文化资源,建设市级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记忆工程项目。
文化产业培育行动计划。我市将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企业培植,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培育扶持100家骨干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企业信息数据库,加强重点文化企业运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完善大项目管理体系,建设潍坊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文化艺术金融融合发展试验区。
ar之城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歌尔集团在科技产业的影响力,建设歌尔“梦幻小镇”,打造歌尔vr产业园,将vr延展为便于大众互动的ar,打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通过科技化的手段,将潍坊沉默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线化,完成市民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把弱运营属性的资产转化为强运营性的城市文化运营平台。
文艺精品创作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莫言家乡的文学影响力,积极打造“文学之都”,组织文艺名家画潍坊、写潍坊、唱潍坊活动,推出一批文艺精品、传世之作。重点抓好大戏《失却的银婚》等剧目的创作排演,组织好歌曲《水墨》、长篇小说《画都》等精品创作。
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创建行动计划。积极创建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深度挖掘、广泛传播潍坊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打造“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品牌;组织举办好中国潍坊民间手工艺博览会、“一带一路民间手工艺博览会”、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等特色展会;整合潍坊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加大潍坊民间手工艺衍生品的研发和生产,打造潍坊地域文化品牌和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品等系列特色艺术品牌。
会展名城建设行动计划。按照设施现代化、项目品牌化、市场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专业化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配套服务、培育专业人才、加大政策鼓励,打造具有潍坊特色、知名度和影响力大的品牌展会,将潍坊打造成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全国特色会展名城。
东夷文化研究宣传行动计划。成立东夷文化研究课题组,聘请高层次专家对东夷文化研究进行指导,加强对东夷文化和齐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通过举办东夷文化论坛,确立潍坊为东夷文化的中心城市地位,形成《东夷文化研究文集》,在有关媒体和学术期刊推出部分学术研究文章,扩大东夷文化影响。
文化名人挖掘宣传行动计划。收集整理约150位有重要贡献、重要影响和重要地位的潍坊籍或在潍坊工作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编辑出版《潍坊历史文化名人》丛书;搜集整理历史名人论潍坊的相关内容,编印成册;组织拍摄潍坊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专题片,组织开展为名人画像创作展览活动,举办以潍坊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论坛,进一步扩大名人影响力。
地域文化品牌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建设“文化名市”的总体思路,鼓励各县市区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各自的文化品牌,确保每个县市区都打造出一个亮点文化品牌。
文化交流传播行动计划。对潍坊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研究,建立潍坊文化传播资源数据库。构建文化名市建设自媒体矩阵;围绕文化名市建设,每年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刊发一批重点报道和深度报道。组织异地采风,采访报道文化建设先进地区经验,借“他山之石”推动我市文化名市建设。拍摄“文化名市”纪录片,通过不同媒体和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积极争取与央视4套等特色专题栏目的合作,深入解读和宣传潍坊特色文化。在国内部分重点城市机场、火车站,投放一批文化名市建设社会宣传广告。
城市标识系统完善行动计划。发布潍坊城市宣传语、城市形象标识logo,并加以大力宣传推介和应用。确定城市主色调,对城市道路两侧建筑外立面、沿线建筑景观进行整体设计提升。在广场、公园、机场、车站、码头等设立城市文化雕塑。编写潍坊市市歌,加强对市树、市花的宣传推广。
文化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齐鲁文化之星工程,建立健全潍坊市文化人才库。着力选拔培养一批既善经营又懂文化的企业家,给予奖励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着力发掘文化名人,培养一批优秀的名作家、名画家、名编导等,完善签约作家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精准扶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创作人才队伍。
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开展文明出行专项行动和道德领域专项治理,始终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到2021年,所有县市区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县区)全覆盖,有4—5个县市区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或提名城市;全国好人之乡品牌建立,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各级好人典型、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数量达到10万名。在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村史馆,记住乡愁、留住根脉。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和习惯,推动广大农民文明素质提升。
思路既定,战鼓已擂。下步,我市将不断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推动“文化名市”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